新闻资讯 News
“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社会问题,很多住在‘文物’里的老百姓会说‘保护历史建筑你看着好,我怎么办?’如何能让老百姓受益,这是很现实的问题。”6月12日,在青岛市政协视察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时,市政协副主席郄晋生的一番话引起了委员们的共鸣。
总督府、国棉一厂旧址、老舍故居……一处处历史建筑是青岛成长与发展的见证者,但近年来,历史建筑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。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表现出整体衰败的趋势,随意改变历史建筑内部格局和特征要素的现象严重,工业企业外迁使得大量工业遗产业建筑面临空置和拆除的困境,历史建筑保护与原住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的矛盾日益突出。
调研中,委员们就目前青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情况“挑刺”。“大面积的抹掉重建是不懂文化的体现。”委员们认为,目前许多历史建筑在还没有引起重视时就变成了商务区,建筑的外在虽然保留了下来,但文化内涵都消失了。市政协委员*铎以青岛国棉一厂为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:“国棉一厂属于工业遗产,是‘上青天’三大纺织基地的缩影,原先厂房里能反映当时生产力状况的轨道车、木地板、生产设备等现在都不复存在,厂房周围也布满一幢幢高楼,被保护起来的只剩下一个外壳。”市政协常委徐飞腾对此表示认同,他认为建筑较能反映原汁原味的历史,历史建筑内涵的保留,才让城市有了故事。
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,委员们建议:尽快出台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,为保护历史建筑提供法律依据;成立具有权威职能的领导机构;将历史的痕迹与现在的用途相结合,借鉴啤酒博物馆的成功经验,对老建筑改造好,对内部设施保留好,使其真正成为展现青岛历史发展的窗口;释放历史建筑的潜能和文化价值,发掘好的商业模式,学习上海里弄和北京胡同的理念,在不影响历史建筑价值的前提下,让百姓获得利益。